Hi, 热点追踪网欢迎您!

登陆账户 注册用户 忘记密码?


“强基计划”呼唤育人方式变革
发布时间:2020/9/29   阅读:
2020年是“强基计划”落地元年,“强基计划”作为新高考改革的重要创新举措,其推出和实施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强基计划的落地实施既对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也为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注入强劲动力,对未来人才培养具有深远影响。9月26日,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与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举办的“强基计划与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论坛暨“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系列高端论坛在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成功召开。
本次论坛汇集了国内知名学者、专家,聚集了经验丰富的一线校长、老师,通过主题演讲、经验介绍、专家对话等多种形式,依托网络直播交流平台,以“强基计划与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为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分享。论坛分为主旨报告和专家圆桌对话两个环节,会议由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主持。
近年来,海淀区围绕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目标开展新高考探索,通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主动对接服务国家战略,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提升。海淀区副区长张若冰在论坛致辞中表示,“强基计划”对于海淀教育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和机遇。海淀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科教资源密集,为探索落实“强基计划”提供了先天优势,海淀区基础教育体量庞大,办学特色多样,办学优势突出,叠加高等教育资源聚集,为海淀区落实“强基计划”,探索构建“高中大学一体化”育人模式提供了巨大优势。海淀也是全国教育改革的先行地和实验区,今年7月,海淀区被确定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这些都为海淀教育实施“强基计划”打下坚实基础。
在主旨报告环节,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韩民从政策背景意义、发展思路、“强基计划”与考试改革、“强基计划”与“强基”战略、创新能力培养与教育改革等方面对“强基计划”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相关建议。韩民副会长认为,“强基计划”不仅仅是高中和大学的事情,还应涵盖整个基础教育学段。从日本、芬兰等国际上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趋势来看,注重关键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是共同趋势,要重视推动跨学段整体育人、跨学科综合育人和发挥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作用。韩民副会长结合最新国际教育改革趋势,从国家宏观战略层面提出“强基计划”工作的思路重点和对策,报告极具前瞻引领性。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中专委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高中教育大数据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蒋承基于学术视角从公平性、科学性、精准性和可行性四个维度对“强基计划”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并对高中—大学衔接、教育评价改革未来走向等重要议题做了前沿展望,对高中教育发展也提出相应的思考和建议,报告极具理论高度和启发意义。蒋承教授认为,人才选拔制度要兼顾公平和效率,不同高校的选拔标准是不同的,给出一个整齐划一的标准不再适合当前选拔的情况。从宏观背景来看,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会对大学人才培养产生影响,这种导向如何通畅传达到高中阶段培养值得深入探讨。另外还要考虑到“强基计划”实施给考生带来的“赶考”成本。
来自海淀区的三位名校长,北京市一零一中学陆云泉校长、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刘小惠校长和北京市十一学校田俊校长在论坛主旨报告环节分别作了主题发言。三位校长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际做了经验介绍和典型发言,从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教学方式、评价体系、高中与大学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拔尖创新人才育人体系等方面对“强基计划”背景下学校育人方式改革进行介绍和解析。通过共享一线实践经验为高中教育研究提供鲜活的案例和成功的、可推广的经验。
北京一零一中校长陆云泉谈到,学校以培养“未来卓越的担当人才”为育人目标坚持,关注学生的生命、生活、生长。在学校生态智慧课堂“三层八维式”整体课程结构的基础上搭建起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三层金字塔型课程体系,通过构建特色课程和建立学生科技社团培养学生兴趣和特长和培育拔尖创新人才。学校成立了三大学院、九大书院,搭建了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各具特色的培养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发展方向,如GITD学院旨在通过国际教育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国际视野。
2019年成立英才学院,旨在培育具有全球化视野的、国家发展急需的、具有担当精神的拔尖创新人才。英才学院面向整个教育集团开放,采用项目式培养的新模式,打通了学段界限,具有一体化培养的优势。学校通过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注重为学生搭建丰富的课程体系和资源平台,开设大师引领课程和科考实践课程等特色书院课程,如大师引领课程,学校会邀请诺贝尔奖获得者和院士专家到一零一中学讲课,这样一些高端课程能够引发学生在学习方面更多的兴趣和在某个领域扎实探究的精神和能力。学校与在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科院等科研机构合作,由国内最高水平的专家和院士领衔在英才学院创建实验室,并亲自指导。学校积极开展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探索,如试点开办“国科大科技创新实验班”,作为同济大学“苗圃计划”基地学校,创建“同济实验班”,作为同济大学“高培计划”,对标国家“强基计划”,不断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小惠谈到,学校非常注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为国立志的学生,通过开展党团组织活动、主题德育课程、实践德育课程、红色之旅研学活动、公益研修课程等,培养道德心,塑造中国魂,弘扬传统文化,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如红色研学实践活动,其中之一就是“重走长征路”,学生前往江西兴国开展研学和支教活动。
学校在多年探索中逐渐形成以课程为核心的拔尖创新人才综合育人体系,通过课题研究、社团活动、主题科学报告等丰富课程资源供给,整合不同层次课程,构建起扎实基础、拓展特长、追求卓越的课程体系,实现全方位育人的办学理念。学校尝试分类规划的培养方式,因材施教,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培养方式,帮助具有特殊潜质的学生确定发展目标,进行分类指导和培养。
学校关注学生未来发展,针对“强基计划”入学后原则上不转专业的隐忧,加强生涯规划指导,让学生提升自我认知;通过院士、专家讲座、社团活动让学生深度了解学科专业发展方向,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体验科学与职业活动,培养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和能力。同时学校积极与高校开展合作,为学生发展提供更丰富的资源和平台,借助高校基础学科优势,依托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础,探索在基础学科领域对拔尖创新人才进行大学中学衔接培养。
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田俊谈到,十一学校一直坚守“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的理念,在培养目标上也着力培养社会栋梁和民族脊梁,这与当前强基计划的指向是相一致的。学校基于需求,面向未来,整合资源,丰富课程选择性。构建起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让国家课程更适合于优秀学生发展,形成了丰富选择性的整体课程方案,最大程度地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近期,学校还着眼国家需求,着手构建了初高中人工智能课程体系的完整规划。
学校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提供了丰富的平台和机会,注重培养学生兴趣,引领方向,厚植创新人才培养土壤。学校面向学科基础能力优秀的学生,开设高端实践项目;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学生对基础学科的兴趣,引领方向,播种情怀与担当。今年在“强基计划”落地实施探索方面也取得了预期的进展。目前,学校各个职能部门在培养导向方面也都有这种意识,比如学校邀请专家讲课,现在越来越多请的是基础学科的院士和当前“卡脖子”领域的院士和专家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主题报告中,三位海淀校长不约而同地一致提到本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要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把教育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三所海淀学校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第一时间行动起来,如一零一中学在第一时间召开了以“凝智传承 逐梦未来”为主题的金鹏生命科学社团成立30周年校友交流会,邀请欧阳自远等6位院士和多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教授及科研管理者出席交流会,助力学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观一隅而知全局,这些小细节都充分展现了校长们的政治站位和卓越素养。
面对“强基计划”,海淀区学校第一时间积极响应、主动对接、发挥优势,坚持守正创新。正是凭倚海淀教育奋斗实干、追求卓越、不断创新的内核基因,今年7月,海淀教育又传喜讯:海淀区被确定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和北京市十一学校这三所海淀学校被确定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
本次论坛内容实、亮点多。与会嘉宾专业水准高,不仅理论水平高,而且实践经验丰富。演讲嘉宾们从不同角度,就“强基计划”发展和育人方式改革发表了很多真知灼见和精彩观点,会议议题也引发了现场和参加网络直播的专家学者及教育同仁的热烈讨论和积极参与,大家热情高涨,来自云端的成百上千提出的问题犹如雪片般飞来。大家关心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强基计划”对高中教育的影响、中学与高校衔接贯通培养、高校实施“强基计划”选拔和培育人才的理念和实践指向、“强基计划”的选拔标准和未来走向、“强基计划”背景下的中学应对策略、高中育人方式改革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等。
在论坛圆桌对话环节,嘉宾们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精彩解答和深入研讨。最后嘉宾们认为今年是“强基计划”落地实施第一年,方向非常好,但在某些实施细节方面还需要继续优化和完善;“强基计划”真正落地实施需要高中和大学协同创新、深度衔接;创新人才教育培养不能忽视学校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在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的大背景下,“强基计划”在学校的落地实施要求学校要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形成特色优势。
论坛闭幕环节,海淀区教委主任王方进行总结讲话,他谈到,“强基计划”在联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提出的人才素养需求,与高等教育、中学教育乃至小学教育协同发展之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向上,“强基计划”衔接高等教育,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相对接,在看待和应对“强基计划”时,要有高度的政治站位,要有“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责任和使命,摒弃“短视倾向”,要站在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需求相对接的角度,审视我们的高中教育,乃至义务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国家急需的建设人才。向下,“强基计划”与基础教育相连接,通过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引导基础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成长过程,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对我们的基础教育将带来深远的影响。
最后,王方主任也对在场嘉宾发出号召:今后海淀还将持续举办“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系列高端论坛,希望各位嘉宾和代表继续关注和支持,也希望有更多的领导、专家和学者、校长、老师们参与进来,共商发展。
本次大会论坛辐射群体广泛,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韩民,海淀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张若冰,海淀区教委主任王方,东城区教委主任周玉玲,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学教育国际交流分会专委会副主任、秘书处副秘书长夏隽,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中专委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高中教育大数据实验室主任蒋承,山西晋城市教育局局长李志忠,山西高平市教育局局长李晧等领导出席。北京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学者、全国部分省市中学校长、老师2万多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在论坛召开期间,现场和网上的专家和教育同仁展开了热烈讨论,在对嘉宾提出问题的同时也对本次论坛给予了高度评价。很多教育同仁认为这次“强基计划”论坛对相关政策解读及时、到位,对中学一线开展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山西省高平市教育局局长李皓认为:本次论坛的召开地非常及时,很有现实意义。大会专家和校长们的报告从顶层设计到微观实践,很专业、很精彩,圆桌论坛也让观点越辨越明晰,让大家对强基计划有了一个更加全面和科学的认识,对下一步开展工作很有帮助。贵州省盘州二中副校长桂超也参加了现场大会,他认为:论坛立意高,也很接地气,内容也很丰富,有专家的引领,也有同行的经验,听了海淀区三位名校长的主题发言,同作为高中校长,感觉很有收获,加深了对“强基计划”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也深感肩负责任重大。此外,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北青网、搜狐网等媒体也纷纷做了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
本次论坛以“强基计划与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为主题,紧扣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热点需求,对接服务国家战略,立意高端、切题实际,把握大局大势,具有非常好的现实意义。论坛通过专家深度解读、部分海淀学校教育成果展示和典型经验介绍、现场互动和答疑,既关注了前沿性、重要理论问题,又注重“接地气”,使理论研究和实践对策得到很好的结合,帮助与会者从多角度廓清了“强基计划”背景下高中教育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对进一步深化和推动我区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