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热点追踪网欢迎您!

登陆账户 注册用户 忘记密码?


“中国式相亲”透视
发布时间:2017/2/27   阅读:

一档名为《中国式相亲》的电视节目最近火了,在网络上获得了2亿次点击量。其“中国式”主要体现在将“带上爸妈找对象”这一中国人传统的相亲方式搬到了电视上。节目中,“催婚”的父母走到台前,“待娶待嫁”的子女坐在后台观察,父母甚至拥有最后否决权。

该节目最近受到美国《纽约时报》关注,《纽约时报》将那群在后台观察的年轻人看做是毫无主见的表现,并得出中国“千禧一代”是一群长不大的“巨婴”的结论。

事实是这样的吗?中国单身年轻人会如何选择自己的幸福?

电视文本不同于现实

《中国式相亲》是一档主打“带上爸妈找对象”的电视节目,基本设置是几名年轻男子或女子排成一排,与5对父母面对面。这些父母的子女则待在另一个房间,在那里他们可以通过监视器看到相亲的过程,也可以通过电话与父母沟通。只有得到父母同意的候选人才能与他们的子女见面。

节目开播之后,在中国社会引起争议。有的人批评节目中家长的择偶标准“奇葩”,有的人批评节目里的男嘉宾们是“妈宝”,有的人甚至说这是“包办婚姻”。

近日,美国《纽约时报》中文版发文称,《中国式相亲》赋予父母干预子女选择的权力,这样的设置反映了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该报还援引一名婚恋咨询师的话称,“太多的保护和太多的支持让中国产生了一代长不大的孩子。”造成了满是“巨婴”的情形出现。

中国年轻人真是这样吗?“这是西方媒体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误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刘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纽约时报》的解读更多是从新闻分析角度,用一种没有调查的方式来看中国年轻人的相亲行为。他们报道来源是《中国式相亲》的节目形态和参加节目的中国人,关注的重点也并非出于社会学或者人类学的学术考量,而是带着浓厚的政治意图和西方价值观色彩。

刘宏表示,中国的相亲节目最早来源于西方,中国电视媒体后来做了移植、改版。这个过程中,已经存在去价值观的现象。因此,在中国以往的相亲节目中,讨论点往往是男女嘉宾的收入、直率程度、表演成分、男女嘉宾的选择等,但是《中国式相亲》做了中国式的改编,把“带父母相亲”这样的社会现象用真人秀的方式搬到了电视上。“节目编导做这种改编当然会有收视率方面的考量,不过对于西方媒体来说,这种结构很容易被片面阅读,认为这是男女嘉宾不成熟的标志,因为他们相亲还要带着父母、亲戚。结果难免陷入以偏概全的大概型的议论。”

《纽约时报》同时认为,父母在节目中拥有否决权,表明家长制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观念正在中国复燃。

“这完全是不同层面的概念。”刘宏认为,《纽约时报》犯了很多人都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电视文本等同于现实文本。从专业学术角度来说,电视文本和现实文本不具有对应性。“可能反过来更合理,那就是从现实情况下去研究《中国式相亲》节目。但是《纽约时报》的做法是南辕北辙,得出来的结论自然也是站不住脚的。”

刘宏表示,在现实生活中,包办婚姻早已废除,婚姻自由政策推行多年。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家长在年轻人恋爱、感情生活的作用是很小的,和传统的家长制隔得就更远了。即便有一些父母现实中确实干涉孩子的婚姻,这部分比例也是很小的。当然很多媒体愿意把这个很小的比例放大传播,这是媒体社会化的表现。

年轻人的幸福选择很坚定

那么,从现实生活来看,中国“千禧一代”在恋爱、结婚过程中,多数父母究竟是起“决定性作用”,还是仅仅能提供一些参考性的建议呢?

25岁的张可(化名)如今在陕西省西安市的一家国有企业里做工程监理工作。下个月初,他就要和23岁的女友小李(化名)在渭南市老家结婚。在当地,由于男多女少,很多30多岁的男性还在打光棍,因此张可对这份感情十分珍惜。谈起两人的认识经历,张可说是通过相亲。两人的第一次见面约在一个餐馆里,张可还让姐姐来帮忙做参谋。他说那天心里其实很急,但在姐姐的安排下,两人一起逛逛商场、互相打听了工作情况,逐渐相互有了好感。

值得一提的是,小李在当地做公务员,而中专毕业的张可在工地上打拼,父母又是农民,两家并不属于门当户对的类型。起初,小李父母并不赞成两人交往,但是看到两人态度坚决,小李父母没有再阻止两人结婚。

当被问及如果双方父母阻止他们结婚时,张可、小李均表示会尽力说服父母,但最终的主意还是会自己拿。

“现在的年轻人面对的社会压力更大,但是他们会在努力平衡诸多因素后作出自己的选择。”拥有10多年从业经历的婚姻家庭咨询师张勇军对本报记者表示,相比上一代人,中国新一代年轻人的婚恋观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不管是朋友介绍、相亲,还是通过网络社交媒体认识,他们并不在乎形式,而更看重两人是否合适。当然,由于时代变化,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很直接地提及收入、父母意愿、自己期望等各种标准,很多人会坚持这些标准,但是一旦标准切合,他们做出的选择也是坚定的。”

实名婚恋网站百合网已连续多年对中国近8万名单身男女进行婚恋观方面的问卷调查。据该网向本报记者提供的调查结果,“认为人们结婚是为了爱情”的单身男性和单身女性的选择人数达到近七成。此外,对于“如果父母对对方不满意,您会怎么处理”这一问题,选择“试图说服父母,最后自己做主”的“80后”、“90后”比例分别达77%和72%。

“父母参考不等于父母包办。”张勇军认为,这是中国现代婚恋观改良传统的家长制观念后的发生一大变化,“父母在子女择偶过程中,既要演好裁判角色,又演好助手角色,但是后者越来越重要了。”

他表示,“西方完全自由的恋爱其实存在很大的风险和盲目性,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的智力、见识、阅历,并不足以支撑他们正确把握恋爱和婚姻,需要父母提供参考建议和经验。现在有一些人崇尚西方式的凭感觉而结婚,造成后续真正的婚姻生活无法继续,结果往往是闪婚又闪离。”

健康婚恋观需多方引导

毋庸讳言,由于中国年轻人很多是独生子女,导致一些人在成长中得到了太多的保护和支持,这对他们寻找人生伴侣造成了切实影响。百合网的调查结果显示,导致年轻人单身的原因中,位列前三位的分别是社交圈子太窄(59.9%)、不够积极主动(42.6%)、工作太忙(29.1%)。前两个原因其实都与中国年轻人在父母打造的“温室”中成长有关。

“很多年轻人需要接受情感教育,从了解如何与异性相处学起。”张勇军表示,由于从小缺乏相关的情感教育,很多年轻人需要“补课”,接受婚姻家庭咨询师的婚恋咨询与指导,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恋爱培训班、相亲活动、婚恋咨询等,帮助他们扩大社交圈子,学会在择偶中如何积极主动、如何与异性相处及如何面对以前的感情伤害和周围人的不幸婚恋。

此外,对于中国很多相亲节目中反映出来的部分年轻人成为父母管制下的“长不大的一代人”或是“巨婴”的现象,刘宏表示,这其实是中国电视媒体及其节目放弃了媒介的价值观引导功能的体现,“娱乐至死”:“《中国式相亲》、《非诚勿扰》等节目在某些场合的确用一些合理的、讨论的方式去探讨年轻的婚恋观、两代人的婚恋观交锋等问题,但讨论空间并不好。比如《中国式相亲》里,父母强势、孩子听从的架构其实是自己用羞辱的方式妖魔化自己。我们看到了节目组以一种简单地、去自我的方式来罗列这些冲突,但他们自身是缺乏真正的反省意识的。”

“电视媒介应该强化对包括年轻人婚恋观在内的各种社会道德的公共讨论,只有观点公开、相互交锋,针对年轻人的价值观引导才不至于是孱弱而缓慢的。”刘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