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热点追踪网欢迎您!

登陆账户 注册用户 忘记密码?


《原味》打造“后舌尖时代”精品 吃出不同况味
发布时间:2015/8/31   阅读:

《原味》打造“后舌尖时代”精品 吃出不同况味

 

《原味》打造“后舌尖时代”精品 吃出不同况味

 

  2012年,一部《舌尖上的中国》用中国广袤的土地,诱人地美食一时挑动了千万味蕾与民族自豪感。今年,《舌尖上的中国》的执行总导演任长箴联手优酷土豆、大伙儿纪录、美食家欧阳应霁又打造了一档全新的互联网纪录片《原味》。关于生而为人的首等大事 “吃”,真是大可到“国仇家恨”,小可至“生活小调”,无不让人想要珍惜起眼前的美味生活。

  《原味》与《舌尖》传递的理念一脉相承,本质上都是对现代速食生活的抵抗。主创任长箴说:“两部纪录片最初的创作理念多来自于美食家欧阳应霁(《原味》主人公)推荐的一本名叫《慢食运动》的书。与天地为邻,和天时共处,敬畏自然”。无论是大世界,还是自己的小圈子,中国的食物正经历着一场蜕变,而这跨度4年的两部片子,也无形中展现着我们生活的进化论。

  1.央视大制作 vs 互联网精品

  从拍摄角度来讲,《舌尖》是名副其实的大制作。走遍中国60个地方,投资450万。画面有美感也有质感。镜头众多节奏感强,航拍、上帝视角、特写一个都不少。就连最质朴的黄馍馍,也能被拍得热腾鲜亮,仿佛正散发着难掩的清香,让观众口水肆意。

  而《原味》体现的则是小阵容也可生产精品的精致。带有呼吸感的清新自然镜头,跟随主人公“欧阳应霁”真实在现场的独特网感。让这部片子3小时优酷点击即破百万。5小时35370人欲购买同款商品。一部互联网美食微纪录片,豆瓣评分达到了8.8。

  2.大众情怀 vs 独立个体

  “一个父亲为女儿抓弹涂鱼,一个守山老人挖菌子一个人寂寞地吃饭,阿公阿婆为儿孙回老家过年手打年糕的阵仗……”。《舌尖》中的真实故事根源于人性,始于人情。食物带来的幸福,对于年轻人是断代的追忆。钢筋水泥中穿行的都市人,对乡土的认知只停留在记忆和假期旅行中。《舌尖》彰显的的“吃”,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勾连,流露着悲天悯人的情怀。

  如果说《舌尖》是一个庞大的上帝视角,那《原味》则是一个聚焦人物的特写。种植黄桃最会公关的老奶奶;坚持从养牛,挤奶到独自完成奶酪手工制作,再去自然农夫市集售卖的理工男。《原味》聚焦的更多的,是这个城市中的“小众”。”小”到精准到这些真实个体“每个人”所选择得自己的生活方式。没有宏大的叙事,颠簸清新的镜头里《原味》所关注的“吃”更是对这个时代“个体价值观”的一种尊重。

  3.《舌尖》最遥远的远方 vs 《原味》有故事的厨房

  如果舌尖和原味是两个人,那么想必他们的对话会是这样的:

  《舌尖》:“世界那么大,怎么吃的完?!”

   《原味》:“世界那么大,就从这一顿健康美味的吃起吧!”

  一个是“最遥远的远方”,一个是“有故事的厨房”。跟着电视中的《舌尖》寻访天下美食是种乐趣,而诞生于互联网的《原味》看起来则为吃货们想的更贴心。节目组除创作正片《原味纪》之外,同时还为吃货们开放了个《原味厨房》视频教程。寻访到的难找的天然好味,直接抛出链接,看视频的时候一键就可购买。紧跟着,简洁清新的“视频食谱”就教你制作方法。看上了就买,看饿了就做。“好好吃饭”让你立刻就能从眼前这一顿开始。

  相比《舌尖》的大众情怀和悲天悯人的价值观,《原味》更贴近城市小资、城市中产。纯粹从对食物品质的精细化需求出发,是实用主义的、好奇的、甚至“恋物”的。喜爱桃子,就去凌晨两点的桃园;喜爱牛奶,就追到奶牛场。《舌尖》播出后,大家的反应都是不过瘾,觉得说吃的说得不够,而《原味》这种节目的出现,也是满足了更多人对这类美食节目的需求。这也让人们看到了,相比传统电视节目,互联网视频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得更互动、有趣、实用地转变。